2022年5月10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通过线上会议的方式对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孙元章教授团队完成的“新型电力系统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组织召开了科技成果鉴定会。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任主任委员,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饶宏院士和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成山院士任副主任委员,成员包括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闵勇教授、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张涛教高、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陈亦平教高、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徐友平教高、南瑞集团有限公司薛峰教高以及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鞠平教授(按姓氏笔画排序)。鉴定委员会全体成员、项目完成单位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教授、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院长董旭柱教授以及孙元章教授团队主要成员等共计20余人参加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咨询部主任聂定珍主持会议。
多名院士和行业权威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
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明确了“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转型发展的方向,对新能源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科学定位。孙元章教授研究团队面向能源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下,围绕具备精准快速响应能力的直控式负荷调控潜力高效利用问题开展研究,对集中式的蓄热型工业负荷、分布式的配电网馈线负荷两种典型场景下的负荷直控技术进行了攻关,突破了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调控关键技术难题并成功应用于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中,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和系统,已在多个实际电网中成功应用,为提高新型电力系统调节灵活性做出了贡献。
孙元章教授和徐箭教授分别作了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向鉴定委员会全面介绍了项目情况。鉴定委员会成员薛峰教高、张涛教高和陈亦平教高代为介绍了项目成果的测试报告、应用情况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经过质询与讨论,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项目面向新型电力系统负荷控制难题开展了研究,实现了直控式负荷调控潜力高效利用的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院长董旭柱教授代表项目完成单位致谢,首先感谢专家们对项目成果的高度认可和宝贵指导意见,指出高水平的成果评价为今后的工作指引了方向;然后感谢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组织召开了本次鉴定会,这是对项目组成果的大力支持;最后也感谢孙元章教授科研团队在10余年的深入研究,并勉励科研团队继续努力,再创硕果。
课题组线下与会成员合影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既是我国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当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后,依靠占比不断下降的常规电源难以满足系统控制的灵活性需求。深入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控制的灵活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孙元章教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多个项目的支持下,围绕直控式负荷潜力挖掘中多物理量耦合、强时变性以及弱可观性的关键难题开展研究,针对集中式蓄热型工业负荷和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负荷的直接控制技术所面临的难题进行了攻关,突破了直控式负荷的连续自适应有功调节多层级协同技术并应用于电网频率控制、安全精细化切除技术并用于地区电网稳控,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核心装备和系统。
项目共发表高水平论文 72 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24 项,登记软件著作权 2项,参与编写电力行业标准 4 项,出版学术专著 2 部。项目成果研究成果在国网华中分部、广东电网、安徽电网、云南电网等10多个网省电力公司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项目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首创了直控式负荷连续自适应的有功调节技术
提出了计及电-热-磁耦合约束的蓄热型工业负荷功率深度连续快速调节方法,在保证安全生产与产品质量前提下,解决了大型蓄热型工业负荷深度参与电网调节中的难题;发明了配电网馈线负荷功率自适应动态连续调节技术,解决了配电网馈线负荷时变特性导致的功率难以精准调节的问题。
(2)提出了用电负荷直控式分级切除技术
创新了考虑暂态过流特性的电解类工业负荷的精细化表征与分级切除技术,解决了大型工业负荷颗粒度大导致的地区电网稳控失配难题;构建了配电网馈线负荷中辨识分布式光伏与选线切除方法,提升了配电网馈线负荷中光伏控制的精准度。
(3)研制了多层级协同的直控式负荷有功控制装备及系统
提出了基于一致性算法的蓄热型工业负荷与配电网馈线负荷的有功协同调控技术,发明了适应多类型负荷接口与通信规约的辨/控一体化自适应控制器,研发了直控式负荷多层级协同控制系统及装置,实现了负荷侧资源的优化控制。
(撰稿:邹曜坤 审稿人:徐箭 责编:华小梅)